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学习和体验一种以社会导向为主的文化模式,比如对社会价值、家庭观念的遵从和尊重,以及在这种前提下对个人能力与价值的开发与实践,所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诵读经典,聆听经典,传统文化经典是文字和音韵的结合,长期进行诵读有助于让自己的精气神得到振奋和提升,如《诗经》、《乐府》;
2、养气正心,矫健身心,传统文化包括以养气为主导的带有身心协调的体育术,比如导引术、入眠术、吐纳术;
3、亲善友朋,敬爱师长
国学经典易经
潘守宇先生在中国首届象数理占研究会上的发言提纲 易的3种含义是简易、变易、不易!
易字的组成时上日和下月,易经是用日月的运动规律来研究世界上一切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业的指南,是趋吉避凶的宝典。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解析(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实,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观察天地万物,在内,观察自身奥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的奥秘,然后才“发明”了“八卦”。 这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中被反复论证——《易经》每一卦都有“卦德”,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释“人道”,《易经》也因此成为一切古代典籍、诸子百家思想(也是华夏民族思想)的源头。 只要看一看“乾”、“坤”
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知道,观察天地(“远取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诸身”)。故学习《易经》,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更是一种道德的自省!别的不说,想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者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两句,如真能理解并践行,受用终生!
《易经》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把内求与外求相结合,进行自身修炼,通过‘悟’而达神明。适生存,趋吉利,图发展,追求知‘道’的境界,达到最终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 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 国的梵我一如!
为了使您的事业家庭运行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使您的事业臻至完美,并保住完善状态。一定好好研究体悟易经。
经典国学诗经
《诗经》也属于国学经典,读《诗经》的作用:《诗经》奠定中国诗歌文艺创作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诗经》的作品奠定我国文学创作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诗经》确立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艺术标准。 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和指责遵循着具备中国文化特色原则,这一原则就是“雅致”和“比兴手法”。它们都是后人作家对由《诗经》至今所形成的我国文学创作传统基础理论提升。
《诗经》奠定我国诗歌语言方式的基本。 《诗经》的最基本方式是四言体,这类四言诗的艺术流派一直是中国文学史的最基本款式之一。《诗经》的写实手法为后世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确立楷模。楚辞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现实社会的好几个方面,包含社会政治、社会道德、战事、祭拜、宗庙、生产活动乃至动物与植物的描述等,这类关心现实生活的激情、浓烈的责任感和真心实意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借鉴功效。司马迁的《离骚》、汉乐府诗、建工作家,及其陆游、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则在作品里都应用了写实的技巧,特别是陆游,其诗文大多数描绘社会发展下一层劳动者日常生活,表现出了深刻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诗经》比、兴的创作方法,变成后人中国诗歌的最基本修辞方法手法。古诗十九首、汉乐府等都直接继承这类比、兴的技巧,作家的情感与思维的选择性通过各种造型艺术方式获得更为鲜明主要表现。比如《孔雀东南飞》诗文开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应用了“兴”手法,用于盛行刘兰芝、焦仲卿中间的爱恋深情厚意,安排了全文抑郁不舍的悲伤氛围。最后一段“俩家求合墓,合墓庐山傍。物品植松柏树,上下种梧桐树。枝枝相遮盖,花叶相交通出行。中有双小鸟,自名叫鸳鸯戏水。抬着头相向而行鸣,日日夜夜达五更。”应用了“比”手法,以松柏树、梧桐树枝枝叶叶遮盖交叉,鸳鸯戏水同时日夕和鸣,代表了刘焦夫妻感情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