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提纲

国学 编辑:谷可美 浏览量:162

内容简介黄元吉真人博学鸿儒,后得隐仙正宗传授,留形住世600余年,修养工夫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最后肉身化为清风,羽化合道,真正做到了“形神俱妙”。因而,他的教学原始记

内容简介黄元吉真人博学鸿儒,后得隐仙正宗传授,留形住世600余年,修养工夫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最后肉身化为清风,羽化合道,真正做到了“形神俱妙”。因而,他的教学原始记录——《乐育堂语录》就显得弥足珍贵。《语录》里面既有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内丹法诀,又有因机设教、循循善诱的教学个案,详尽的记录了黄元吉真人的内丹思想及实践。其法理贯穿南宗北派及其他宗教,其实践涵括在家、出家、在朝、在野诸多层面,继承文始派真传,保持道家原始特色,金针尽度,圆融无碍,可谓隐仙派之出色代表。《语录》从“树立大志”开始,然后是指示“阳生之道”,进而辨别水火,指点明心见性之奥,抉破玄关一窍......元吉真人之内丹,始终不离玄关一窍,以玄关窍而悟道,复以玄关窍感召先天一炁,层层递进,是谓“玄关多端”。黄元吉真人以“玄关一窍”及“守中”之理,融摄了道门诸家丹法。于北宗之修性炼心,《语录》予以肯定并吸收:“只徒炼丹,不先炼心,吾未见有成也。由是以思,人之炼心,第一难事......此炼心所以为第一步工夫”,并强调“炼心二字,是千真万圣总总一个法门。除此而外,皆非大道”。于南宗之命功,《语录》透露出“鼓琴招凤”“敲竹唤龟”之补亏正法(黄元吉真人的另外一本大作《道德经讲义》也有泄密:“如破漏之人与年老之体,后天铅汞将尽,性命何依?不得不用敲竹唤龟、鼓琴招凤二法,而后有玉芝灵苗、刀圭上药可采可炼,化凡躯于乌有,结圣胎于灵关”),其实就是古医家之“神仙栽接法”,乃是借助外力以弥补自力更生的不足之上乘辅助方法。同时《语录》顺应时世,有机地吸收了禅宗明心见性之精华,“吾示明心见性之真谛。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虚无元气”“心何以明?惟虚则灵,灵则明”等等语句,比比皆是。《语录》又曰“吾道家斥修性不修命者,谓之“独坐孤修气转枯”,良不虚矣。夫以性本虚也,无天地灵阳之实者以配合之,犹人世独收得有五谷种粮,不置之于粪土之中,受天地风雨日月寒暑阳阴之变化,虽有真种,而不能自生自长于仓廪中。”可见其对佛教乃是批判吸收。同时《语录》也容纳了《易学》之精华," 初九潜龙,即大休歇一场是也。九二见龙,即元气初动于下田也。九三朝乾夕惕,即以此气回于中宫,内想不出,外想不入,防危杜渐之义也。九四跃渊,即静养久久,忽觉一缕真气直从下田冲突而来,然非真有也,故曰或之。九五飞龙,即此气升于泥丸,阳气极盛之时也。上九亢龙有悔,即此元气动极欲静,我必引而归之虚无一穴,断不贪图逸乐,致令此气长放光明,庶无过亢之弊";另有以“复”“姤”二卦解小周天、以纳甲法解月象等等,在在体现了黄元吉真人对易学的容纳吸收。《乐育堂语录》对道家法术也有吸收。《语录》云:“于此工夫有进,尤宜礼斗禳星,请诸仙众圣同作证盟”,"到此境地(指大药发生后),更宜澄神汰虑,或礼斗、或步罡,上求天神之佑,以行七日过关之工“,这里的”礼斗、步罡“其实就是道门传承之法术——”踏罡步斗“,黄元吉真人有机的融合进来,成为内丹到了较高层次的辅助。是以时至今日,乐育堂内部依然有法术之秘传,其思想与“鼓琴招凤“”敲竹唤龟”一致,皆是合理借助外力来促进内修。至于儒家,《语录》继承得最为彻底,援儒入道,以道兼儒,如“日间涵养本原,忽焉浑浑沦沦,清清朗朗,则二气之氤氲,一元之默运,诚有不在天地而在我者。此即至诚无息、于穆不已、为物不贰、生物不测者也”、"、"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等语,我能如心而出,平情以施,且随时随处将所发情景常常酝酿,不使随来随去,旋灭旋生,即是扩充集义之真行持也。自是日夜谨慎,不稍使心有不仁不义之处,以负惭于幽独,抱憾于神明,则我心无不快畅,我志自然圆满,即孟子所说直养无害,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是。是即积铅积到极处也。若偶尔微露,不自觉察,将我一点真元心体,虽浩浩渊渊实有所得之象,一转瞬间,或一事不谨,一念稍差,此心便不快畅圆满,此即孟子云: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生等亦知之否?此为动处积铅,性中之玄关窍发端”....如此论述,贯穿通篇。且黄元吉真人之劝人修道,只是叫人在尘出尘,既尽日常伦理,也修金丹大道,乃真大儒本色,抛弃了在家出家的二元对立,是向原始道家的复归。昔年庄子感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时光流转,到了黄元吉真人手里,儒家、医家、易学、内丹家的南北二宗、佛门家的禅宗及道教法术等等,都汇聚在“金丹大道”这个中心,复以“玄关一窍”提纲挈领,完成了丹道的整合与升华。在《乐育堂语录》的卷末,黄元吉真人更揭示了“打破玄关、神光普照”之神奇境界——“将后天气质之性煅化殆尽,更将血肉之躯灭完”,最后神光“包罗天地,照彻古今,与三千大千世界无不光光相映,复从三千大千世界放无量毫光,直贯注于极乐世界,与诸圣贤、如来相会”。即使如此却并非究竟,黄元吉祖师不过是”将大道之无穷者略为之记“而已。何为究竟?在黄元吉祖师看来,个人的成仙作佛、羽化登真等等,都只是手段,不是结果,其终极成就,不是建立在个体的成就之上,而是众生的最终成就——这在”乐育堂“的命名里面隐含奥理。所谓”乐育“,其中隐藏着”以化育群生为乐“之宏愿,是谓”乐育群生“。这里的”群生“,包含了”两重天地“的无数生命。自身小宇宙有无数生命,身外大宇宙也有无数生命,二者皆需度化,不可抛弃,也不可执着——这里就有”身国同治“的高深思想。这方面《语录》常有真机毕露之论述,如:”天地人,一气相贯注者也。但天地无为,而为之机在乎人,所以人与天地号为三才,而人又为天地之主也。古人每见天地变幻,星辰异常,不归咎于天之所为,而归咎于人事之感召。故齐有彗星而知警,以后仍然无事;晋有石言而忽略,以后遂成杀劫。此古来回人心以转天心,事之可凭可据者也“、“虽然一人甚微也,何以使万姓生灵尽入帡幪之内,咸沾雨露之恩哉?以迹而论,荒渺不足信也。岂知我能尽己之性,即是尽人物之性,能尽人物之性,即是赞参天地经纶造化之旨”、“天何心哉?不过一元之气为之旋运。人若无清灵之气,则天地元和尽为所蔽,犹如冬日阴霾推之不去,照之难开,兹遇一堂仙材,清气上升,适与天心相合,感通之神遂有如是之速也”、“人心一正,天心即正,人气一和,天气即和,不必人人而有之也。只要于乱离难堪之日,有一个正人君子浑然与道为一,即与天合德,在一邑即能冲开一邑烟雾,在一乡即能冲开一乡浊垢,非虚语也”(此理可以与黄元吉真人亲著的《道德经讲义》合参)。既以身体为大患,又贵重自己的身体,”贵大患若身“,唯有性命双修可以解决!黄元吉真人的《语录》,完整的继承并升华了这个思想。以自身为单位,度化身体这个大王国里面所有臣民;同时以家庭为单位,感化外在环境与国家,化育万民,此等心法,完美的体现的道家的大智慧大慈悲。可以说,黄元吉真人以《乐育堂语录》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庞大的丹道修炼体系,达到了传统内丹的大成。《乐育堂语录》正引起诸多学者、同道的兴趣,再版不下五次,相关论文也在权威学术机构发表。可惜皆缺乏传承与实修,多是“以文解文”,无法领悟文字背后的真义,望以上论述可以引起相关学者及乐育堂法脉爱好者的重视。作品目录总序前言第一篇 道源导论第一章 道祖第二章 文始派第三章 少阳派第四章 正一派第五章 钟吕派第六章 南派第七章 北派第八章 中派第九章 东派第十章 西派第十一章 青城派第十二章 伍柳派第十三章 三丰派第十四章 千峰派第十五章 女丹派第二篇 斋心导论尊道贵德仙道贵生清静寡欲净明全真积功累德性命双修道法自然和光同尘我命由我返本还原法筑梯航啬宝精气形神相依男女皆修实证实修第三篇 道术 筑基导论第一章 钟吕派的筑基方法第二章 南派的筑基方法第三章 北派的筑基方法第四章 东派的筑基方法第五章 西派的筑基方法第六章 中派的筑基方法第七章 三丰派的筑基方法第八章 伍柳派的筑基方法第九章 千峰派的筑基方法第十章 女丹派的筑基方法……第四篇 仙术一 炼精化炁第五篇 仙术二 炼炁化神第六篇 仙术三 炼神还虚第七篇 仙术四 炼虚合道第八篇 内丹方术第九篇 内丹术语创作背景乐育堂取名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之意,有隐含“乐育群生”之慈悲普度之大愿。黄元吉真人在乐育堂讲学前后合计十余年,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以讲学地点为名,取名曰《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泄露千古之秘机,融北派南宗于一炉,以上乘天元丹法为主,隐藏只修元神的最上一乘丹法,实为隐仙派正传。其修特色,不避红尘生活,强调玄关为总纲,因材施教而法无定法却不离其宗,深得老子、尹喜一脉之古道家真传。黄元吉先生因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融入了儒门“内圣外王”心法,具有极高的社会实践价值;而其心性部分,融合了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夫。对比禅宗经典《坛经》,《坛经》纯为佛门心性之学,而《语录》则是道家性命双修之教学解答,三教圆融,直面现实生活,其实际应用价值,明显远远高于《坛经》。其悟道境界,更非“明心见性”可以概括。

国学经典导论提纲

国学经典爱国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録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专题类

历史  军事  文化  图片

古典小说类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

历史工具类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

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

民国地图 万年历

国学蒙学经典

蒙学经典有哪些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周易》、《春秋》、《唐诗》、《宋词》、《元曲》等。我们都在用,都可以的。《蒙学十三经》是指哪13部经典蒙学读物?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三大蒙学读物。《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并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序,“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代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另有作为儿童读物的同名图书。千字文,即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此篇《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继周兴嗣版千字文之后,还相继出现了《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 《小儿语》,明代的吕得胜所撰。吕得胜,是河南宁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时。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它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报应等思想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人凡事应从长计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劝人言语之间要相互尊重;而“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则道尽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蒙学经典包括什么 5分 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在蒙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经典的介绍 《蒙学经典》是2009年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涛。中国传统蒙学有哪些? 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弟子、,孝经、增广贤文然后是四书五经啦《草根谭》《千家诗》还可以看看《朱子家训》《袁氏世范》《颜氏家训》 古代蒙学 都包括什么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到学会作八股文,这个教学进程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三、百、千”、《名贤集)、《神童诗》、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了。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单音、四声音节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儿童时期记忆力特强的特点,也充分避免了儿童时期理解力差的缺点。突出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这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汉字启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点。其所以有极显著的效果,用现代科学观点回顾分析。这一办法的本身非常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及儿童年龄特征的客观实际。现在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一特点,是极为可惜的。一二年间初步完成了识字教育,即开始读书教育。所谓“读”,是读出声音来,琅琅上口,强调读熟背诵。读的范围,《四书》、“五经”。《四书》或先读《大学》、《中庸》,后读《论语》,或先读《论语》,再读“大、中”。最后读《孟子》。“四子书”的诵读次序,没有规定,但《孟子》总是后读,没有先读的。也有读书人家,启蒙时不读“三、百、千”等通俗启蒙读物,识了一些方块字后,就开始读《四书》。俞平伯老先生三足岁读书时,就开始读《大学》,老先生一九八三年给我信中说:“我近翻看三岁时所读《大学》,仍不大懂,虚度八十余年,诚可笑也。”不知老先生是否是说笑话,抑或意在讽刺,因为明白世上事不少都类此。近百年前三岁儿童读《大学》,到了八九十岁还不大懂。现在六七岁儿童读小学,许多“伟大的……”话语,其到了八九十岁,仍不大懂,不是也还是一样的吗?“记忆”和“懂”本来是两回事,自然大多可以统一起来,但也必然有不少不能统一的。即小时记牢,到老不忘;小时不懂,到老功也不懂的怪事,古今一样,谁也不能改变。不过这是闲话,且不管它。再说读《四书》的情况,大约一般聪明才智,有一年半到两年,就读的滚瓜烂熟了。按《四书》白文,《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多字,加“大、中”约五万字,而且还要连朱熹的注解都要背熟,所以时间长些。但这是作八股文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点功夫非在十来岁时打好不可。然后再读《诗经》、《左传》、《书经》、《礼记》、《易经》等,自然也都要读熟,而且能背诵。这些读熟的书,为了防止忘记,必须经常温习,尤其是《四书》,更是要连本文带朱注,永远烂熟于胸中。随口引用,像说话那样自然,没有这点基本功,是谈不到作八股文的。《红楼梦》第九回写贾政盘问李贵,宝玉读书的情况,李贵回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贾政让李贵告诉学中太爷说:“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就是特别强调基础的重要性。为什么学习蒙学经典 《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为代表的旧时启蒙读物,堪称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历史上曾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这些蒙学经典大都出经入史,集百家之精华,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等,易学易懂,琅琅上口。重读古代蒙学经典,对于提高当代未成年人的国学素养,促进其道德修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仍大有裨益。《弟子规》真是蒙学经典吗 是的,它和《百家姓》、《三字经》是蒙学的三大经典之一,也是儿童继承国学的基础。一般小孩子2-6岁就开始学了国学都有哪些书籍?全部的 10分 《三字经》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蒙学经典,蒙学经典之首.《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陈鼓应先生的注本是今人注释本中影响最大的。该书除原文外,均是简体横排本,便于今天的普通读者阅读。《孙子兵法》:兵学圣典《新批校注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的顶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国学读本》: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古今名人读书法》:国学阅读必备教材.

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