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变幻莫测,是一时欢喜一时忧。运来运退也让人一时逆境一时顺境难以掌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没有人喜欢逆境,但是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一马平川是锻炼不出一匹好的千里马的。 逆境是人生的必修课,它是锻炼一个人强大的意志力必修的一个课程。不曾清贫难做人,未经打击老天真,没有在黑夜里痛哭过的人,以何资格谈人生,以何力量去担当? 面对逆境不气馁,从容心态把心修,潜龙勿动,蓄势待发,平稳崛起! 1、莫气馁,一个成功人士,最值得回忆的就是逆境时候吃过的苦 身处逆境,暂时失败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气馁,要以一颗学习,感恩的心去和逆境相处。人生皆苦,生活处处皆修行,逆境是最佳修行时,是上天对人最好的祝福与教材。 没有经过逆境的人,有何资格去谈人生,去谈担当? 一个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是经不起外面的风吹日晒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 多难兴邦,多灾树人,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足以让人羡慕;一个没经过苦难的人不足以让人信任。 生活和哲理使人的生活在逆境中得以升华,得以清醒,得以明白,不要气馁,耐心等待加之希望带来的动力必定能够迎来黎明的曙光。 不要气馁,对于不屈不饶的人来说,永远没有失败这回事! 2、逆境是孤独,是修身心的最佳状态 经验可以在 社会 上学习得到,潜力,灵感必须在孤独中诞生。 ——— 歌德 俭以修身,静以养德! 逆境的人注定是孤独的,身边的人已经跑得差不多了,其实真的是难得清静,没有了应酬,没有了许多破事要去面对,能真实地做自己,是修养身心得绝佳状态。 这个时候难得的安静,通过自我的反省 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时的环境幽雅恬静,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好机会,通过修身把自己修养成风度、气质,品行绝佳巅峰状态。 永远相信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一时的失意不代表一生,逆境只是命运自己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来度自己的而已。 好好地修养身心,为将来担当大任的自己塑造良好的基础,和充满朝气的人格魅力。 悄悄地修养自己,然后惊艳所有人! 3、潜龙勿动,蓄势待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马有千里之程,非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古人有云:识时务者为俊杰! 一个人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和周边的环境,要清晰地认识当下的大势,特别是逆境的时候,更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冷静的心态,不可轻动,盲动,妄动,更不能“拔苗助长。”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任何事情,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都有其“道,”这时候的我们不可强出头,背道而驰。 逆境不得势的时候要学会不争,老子说:“因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身无铠甲,别显锋芒,藏拙才是智慧 韬光养晦是一种智慧,一种韬略,做大事的人在不得势的时候,都懂得隐藏自己,默默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积蓄能量,以待时机。 龙不得势之时潜藏于鱼鳖之间,人不得志之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楚庄王初登王位的时候,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三年不理朝政,每天饮酒,打猎,给人一种不作为的感觉。 让人都以为他是个昏君,逐渐放松警惕,楚庄王通过暗地里仔细观察,慢慢观察到谁是对自己忠心,谁是奸臣,抓住时机果断处决了多名奸臣。 此后,楚庄王励精图治,重用贤臣,积蓄国家力量,打了多次胜仗,终成春秋五霸。 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功源于静静地沉潜,心无旁骛,积聚力量,等待机会。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人生就和天气一样,有阴有晴,没有谁的人生永远是晴天。 正所谓“得不足喜,失不足忧。”要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去面对得失。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在何种状况之下,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境不招摇,逆境不气馁,方为做人的根本。 逆境的时候不要气馁,抓住这个学习的机会,好好地利用他,好好地修养身心,强大自己,只要自己行,一旦时机来临,你一样可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逆境时:莫气馁,身心修,潜龙勿动待舒展 2022.2.26 道法自然——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无违国学经典
【 #能力训练# 导语】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恰当用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知人知面不知心”,说明了知人之难。怎样才能既知其人,又知其心,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章对这些经验又做了系统的归纳,不可不细细揣摩。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经文】臣闻主将之法,务览英雄之心。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汉光武聪听之主也,谬于庞萌;曹盂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张邈。何则?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故曰:狙者类智而非智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戆者类勇而非勇也。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幽莠之幼似禾;骊牛之黄似虎;白骨疑象;碔砆类玉。此皆似是而非也。[《人物志》曰:“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许施似惠而无终;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好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计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也?”]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太公曰:“士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威威而无成者,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倭倭拖拖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内怯者:有梦梦而反易人者。无使不至,无使不遂,天下所贱,圣人所责,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桓范曰:“夫贤愚之异,使若葵之与苋,何得不知其然?若其莽之似禾,类似而非,是类贤而非贤。”杨子《法言》曰:或问难知曰:“太山之与蚁蛭,河海之与行潦,非难也。大圣与夫大佞,难也!於乎,唯能别似者,为无难矣!”]【译文】我听说领导将帅的原则是,一定要了解手下英雄的内心世界。人不容易了解,了解人不容易。汉光武帝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心小也;‘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志大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俊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译文】除了“察色”,知人之法还有“考志”一说。“考志”的办法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核他的心志。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缓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谄媚,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表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的人是可以结别人带来好处的人。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损害别人。[姜太公说:“夸夸其谈,抬高自己的为人,喜欢高谈阔论,非议时俗的人是*险的人。作君王就提高警惕,不要宠信他。]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轻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坏处,不防备自己的过失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姜太公还说:“给他好处不因此而高兴,不给他好处也不因此而恼恨,沉静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这是淳厚而宁静的人。”太公说:“不打扮,不修饰,篷头垢面,破衣烂衫,讲的是清静无为,求的是功名利禄;说是无利无欲,实际上贪得无厌,这种人是伪君子。君王千万不能亲近这种人。那些貌似质朴的人中就有这种伪君子。]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讨好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奉承,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鸣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晏子说:“如果君王的身边尽是些好进谗言的*佞之辈,他们会施展出非常的才能,以获取君王的恩宠。心中隐藏着极大的不诚实的人,会把小小的诚实表露出来,以便成就其居心叵测的目的,这种人是最难察知的。”荀悦说:“观察人的技术是如果发现一个人的言行并不合乎道义,但他很会讨人欢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佞之徒;如果其言行虽然不一定能让自己高兴,但却合乎道义,这样的人必然是正人君子。”这也是知人的一种办法。]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情烦乱,但心志不被迷惑;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低头,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得到足以使人荣耀的财物但不高兴得手舞足蹈,猛地惊吓他也不恐惧,坚守着正义而不见异思迁,面对财宝心不动摇,这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孔子择取人的方法是这样:不取强行进取的人。强行进取就是贪。贪取的流弊竟然如此之大!]如果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杂而心生烦乱,不能平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血气的人。[如果设法说服一个人,他在动听的言辞诱惑下意志动摇,已经答应又犹豫不决,这种人是感情脆弱的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果断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能力面对猝然的惊扰,不用文彩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姜太公说:“有名无实,在家里和在外面说的话不一样;宣扬自己的善行,掩饰自己的不足,当官和归隐都是为了功名。作君王的千万不能和这种人同谋大事。”有智慧有头脑的,其弊端也恰恰在这里。]假如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又不听人劝说,固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己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钝刚愎的人。[志士坚守节操,愚蠢刚愎的人不知变通,从表面上看,在坚持自己的观念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实际上一个表现了智慧,一个表现了愚蠢。为什么这样说呢?西汉陆贾写的《新语》中讲:“善于应变的人无论对什么样的诡诈都有办法应付;通达事理的人对任何怪异的事都不会惊慌;善于辨别言辞真义的人,任何花言巧语都不会使他上当;秉性仁义的人不会为利而动摇。所以一个君子的特点是虽然竭力使自己博闻多见,但是他对所闻所见的择取却非常谨慎;学问虽然非常渊博,但其行为却很忠厚质朴;五彩缤纷的颜色不能玷污他的眼睛,甜言蜜语不能扰乱他的听觉;把整个齐、鲁的财富给他也不能动摇他的志向;就是让他活上千年,其高尚的品行也不会改变。在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道义,保持自己的节操,推进事业的成功,建立不朽的功勋。观察对待道德、事业的不同,就可以发现有智慧的人与愚蠢的人之根本区别了。”]如果别人说什么也不听,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黑白,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一下。有一次刘备让一个客人去见诸葛亮,并说这个客人很不错。诸葛亮见过后对刘备说:“我观察来客的言谈举止,神情游移畏惧,低着头好几次显示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外露*俭,内藏邪恶。此人必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后来果然证明了诸葛亮的预测。一般*佞之徒大抵都是这样。西晋时的何晏、夏候玄和邓扬等希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有人感到奇怪,问傅嘏为什么。傅嘏回答说:“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玄虚邈远,其实内心急功近利,喜欢辩论但没有诚意,这种人是所谓利口亡国之人;邓扬貌似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自我约束的尺度。抬高与他意见相同的人,嫌恶与他志趣不同的人。整天滔滔不绝,对于贤能心怀嫉恨。言多伤人,易起争端;嫉贤就会失去亲近的人。依我看,这三个人都是道德败坏之辈。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惹祸患,便何况与之亲近呢!”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模一样。嫉妒他人者的下场就是这样。]以上知人的办法,就叫做“考志”。[《人物志》上还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它说:“有修养的人,总是努力做到精神要深沉悠远,气质要美好凝重,志向要远大,心态要谦虚谨慎。只有精神幽微才能进入神妙的境界,只有修养美好才能尊崇道德和品操,志向远大才能担负重任,谦虚谨慎才会时时警惕。正因所以《诗》中歌颂文王‘小心翼翼’,意思是说,连讲话都不敢大声,是因为小心谨慎的缘故;‘王赫斯怒’,意思是说,文王有胸怀天下的大志。”由此而论,心小志大的人,是可以与圣贤比肩的人;心大志大的,属于豪杰一类;心大志小的,是不知天高地厚、放荡任性的狂妄之徒;心小志小的,是庸庸碌碌、怯懦无为之辈。]【经文】又有测隐。测隐者,若小施而好得,小让而大争,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此隐于仁贤。[孙卿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言霸道者,何也?彼非本政教也,非服人心也,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桀耳,曷足称大君子之门乎?”]若问而不对,详而不详,貌示有余,假道自从,困之以物,穷则托深。此隐于艺文也。[又曰:虑诚不及而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而色亦有余,此隐于智术者也。《人物志》曰:“有处后特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解;有因胜错失穷而称妙,似理不可屈者。此数似者,众人之所惑也。”]若高言以为廉,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而称说,以诈气临人。此隐于廉勇也。[议曰:太公云:“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将。”此诈勇之弊也。]若自事君亲而好以告人,饰其物而不诚于内,发名以君亲,因名以私身。此隐于忠孝也。此谓测隐矣。[《人物志》曰:“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违。人之求奇,不以精测其玄机,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瑰姿为巨伟,或以真露为虚华,或以巧饰为真实。”何自得哉?故须测隐焉。]【译文】还有用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的办法来认识人的,称之为“测隐”。所谓测隐的意思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者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翼翼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荀子说:“孔子门中的孩童都以谈论霸道为耻辱,为什么呢?霸道之类的学说不合他们的正统教育,不能让人心悦诚服,是一种披着仁义的外衣。以谦让为幌子而驱使人争名夺利的伪真理,是势利小人争雄称霸的工具。这样的学问,怎么配得上伟大人物的门徒去谈论呢!”]考查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详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识,打着传播真理的幌子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有的人思想本身就不老实,却以沉默不言来掩饰;本来没有诚心,但在神情上却装得诚恳之至。这是用智谋来伪装的人。《人物志》说:“有的人特别善于甘居人后,安安隐隐的随大流,表面上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果断;有的人善于不动声色地回避困难,好象是胸有成竹,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办法;有的人善于趁别人工作中的成功、失败或一筹莫展的时候,绽开生花妙舌,说得头头是道,使别人理屈辞穷。凡此种种,人们最容易被迷惑欺骗了。”]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像,内心恐惧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夸,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正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姜太公说:“没有超人的智谋,只因为贪求重赏和官位而逞强好胜,轻率请战,抱着侥幸的心理想在战场上达到个人目的。作君王的千万不能让这种人领兵。”这就是假装英勇的弊端。]若事奉君主或双亲时,喜欢向人炫耀他如何如何忠诚、孝顺,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忠孝的诚心,打的旗号是事奉君亲,真实目的却是为博取美名,这就是用忠孝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人物志》说:“最为高妙的人内心的清纯精神充沛饱满,形象、仪表毫不修饰,内心和外表的美好一任自然。最为虚伪的人总是大唱高调,刻意塑造形象,心里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可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是追求新奇,不善于用精微的洞察力发现其中的奥妙,或者还会因为形象不够理想而遗憾,或者只看其仪表非凡就把他当作伟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误以为华而不实,反而把巧妙的伪装当作真实。”怎么才能得知一个人的真面目呢?这就需要“测隐”。]【经文】夫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而立假节以感视听者,曰毁志者也。[《人物志》曰:“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敖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观其依似则毁志可知也。”]若饮食以亲,货赂以交,损利以合,得其权誉而隐于物者,曰贪鄙者也。[太公曰:“果敢轻死,苟以贪得,尊爵重禄,不图大事,待利而动,王者勿使也。”]若小知而大解,小能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也。[文子曰:“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诚其大略非也,闾里之行,未足多也。”]【译文】也可以通过为人处事的方式来考查一个人。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开始和结束背道而驰,内心和外表不相符合,假立名节以迷惑他人耳目,这叫“毁志”。[《人物志》说:“真正的人品不端与人性是相抵触的,对人对事都永远不会公正。按照这种心性行事,看上去仿佛很直率,实际上只能互相攻讦,好人受气;真正的宕拓不羁表面上很率直,但是永远不能走上正道,依照这种性情行事,似乎很痛快,然而其行为狂傲,必将违背礼节。所以说,直率的人和狂放的人在揭人短弊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出发点则不同。明快的人和放浪的人在率性自然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本质却不同。考查其出发点是不是相同,就可以知道“毁志”的含义是什么了。”]如果一个人与别人因吃吃喝喝而相亲,因行贿送礼而结交,以损人利己而臭味相投,一旦有了权力和名誉就把感情隐藏起来,这种人就是贪婪而卑鄙的人。[姜太公说:“假如一个人不是为了事业,而是为了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有利,就闻风而动。这种人作君王的千万不要使用。”]如果有人只有一些小聪明而没有大学问,只有小能耐而不能办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知大道理,这就叫做虚假。[老子的学生文子在其《文子》一书中说:“每个人都有其短处,只要大节不坏,就应该肯定;人有微小的过失,不应因此而背上包袱,但是如果大节不好,就要否定。愚夫愚妇的行为,不值得去赞扬。”]【经文】又有揆德。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志无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有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有富贵恭俭而能威严,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议曰:鱼豢云:“贪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处所然耳。”是知别恭俭者,必在于宝贵人也。]有隐约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勋劳而不变,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有恭敬以事君,恩爱以事亲,情乖而不叛,力竭而无违,曰忠孝者也。此之谓揆德。[桓范曰:“夫帝王之君,历代相踵,莫不慕霸王之任贤,恶亡国之失士。然犹授任凶愚,破亡相属,其故何哉?由取人不求合道,而求合己也。故《人物志》曰:‘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术谟之人,以思谋为度,故能识策略之奇而或失遵法之良;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趋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言语之人,以辩折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慧而不知含章之美,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凡此之类,皆谓一流。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矣。”又曰:“夫务名者不能出己之后,是故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此又同体之变,不可不察也。]【译文】知人还有“揆德”之法。所谓“揆德”,就是用估量一个人的品德的办法来判断人。如果一个人言语忠实,行为稳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健,这是宅心仁厚的人。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愿,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横,这是有福德的人。[三国时魏人鱼豢说:“贫穷的人无须学习俭朴,卑贱的人无须学习谦恭,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处境决定的。所以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俭恭,必须在富贵人身上才能鉴别出来。”]有的人处在简陋清贫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裕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反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度,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事奉君王,恩恩爱爱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和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也始终不渝,这是忠孝的人,这就叫做“揆德”。[桓范说:“历代帝王都羡慕成就王图霸业的人能任用贤能,惋惜亡国的人失去了人才。然而他们依然要任用那些凶险愚顽的*臣,结果国破家亡的事连绵不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择人不看是否合乎道义,只求意气相投。《人物志》说:‘高风亮节的人,以正直为标准,所以虽然阅人无数,也能依照其人品、德行是否合乎伦常而用人,对于其法术是否诡诈持怀疑态度;推崇谋略的人以计策是否高明为标准,所以能够鉴别策略的奇特还是平庸,但是往往违背了对正确法度的遵循;玩弄权术的人以是否能立功为标准,所以能够看清进退的效用,但是不明白道德的教化作用;讲究口才的人以能否折服别人为标准,所以能够把握辩论的技巧,但是不明白文彩的内在美质,因此互相争辨但都不服输。凡此种种,都属于人才中的一流。同一个档次的才能看清对方的长处。要想做到诸长皆备,无所不通,就必须广聚众才。’”桓范又说:“追求名声的总是不甘人后,因此对心性相同而才情稍差的就互相帮助,互相依赖;但是如果心性虽同而旗鼓相当的,就会互相竞争,彼此伤害。这又是同气相求的一个变数,不能不详加考较。”]【经文】夫贤圣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责,莫贵乎知人。知人识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又曰:夫天下之人不可尽与游处。何以知之?故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洋,必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务以流,数抒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果者,谓兼也。好陈已善,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谓偏也。]是故仲尼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诚露,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空空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率此道也,人焉废哉,人焉瘐哉?【译文】圣贤最赞赏的是聪明,聪明者最注重的是知人。能知人识才,各种人才就会都有合适的位置,小事大事就都能办好。[还有一种说法:我们不可能和天下所有的人交游相处,如何才能知道与准相处呢?如果要了解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一天就够了。如果要全面了解,最起码也得三天。为什么是三天呢?能做国家柱石的人,必须兼备三种才能,所以说不谈三天,就不能全面了解他。第一天要用来谈道德;第二天用来谈法制;第三天用来谈谋略。然后才能尽显他的长处以便举荐他。又凭什么知道他是全才还是偏才以便与他交谈呢?如果他在为人上务求与他人相容,不断他讲别人的长处并为之寻找相应的理由,这种人就是全才。如果是喜欢光讲自己的优点,希望别人赞赏他,而不愿看到别人的长处,这种人就是偏才。]所以孔子在教导弟子们时提出“六蔽”[仁者爱人,蔽在优柔寡断;信者坦诚,蔽在不善保密,等等。这是偏才最容易失误的地方]的说法,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偏才的失误。指出狂敖与耿介的偏失,以疏导有偏执拘谨或高做刚直之缺陷的人才;痛斥空泛而无信的流弊,向人们提醒那些似是而非的人是无法信赖的;明察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考究他所作所为的动机,借以了解他的日常行为。依照这样的原则和办法去观察人,无论他是怎样的人,又怎么能伪装、掩饰得住呢?【按语】古人知人有理论也有实迹。北宋名相品蒙正就是一位善于察士知人的人。吕蒙正刚做宰相后,朝中有人想巴结他,自称家中有祖传古镜一面,可照鉴百里之外的东西。吕蒙正一听这种瞎吹就知道此人是个骗子,但他并没有动怒,而是很幽默地说:“我的脸面不过碟子大小,何必要一面能照百里的镜子呢?”还有一次,皇帝想派人出使朔方,下令中书省选择能担当此任的人。吕蒙正很快便送上人选姓名,但皇帝没有答应,命他再议。第二天皇帝又问了三次,吕蒙正依然如故,三次推荐的都是同一个人。皇帝很是生气,便责问他:“卿为何如此固执?”吕蒙正不加思索地回答:“非臣固执,大概是陛下没有深思。”并肯定地说:“臣知道此人可以担当出使大任,别的人赶不上他。臣不想以谄媚来讨好皇上,以免误国。”在吕蒙的坚持下,皇帝终于任用了品蒙正推举的人选,后来果然很称职。宋真宗景德年间,吕蒙正告老还乡,真宗曾前后两次到过他的家乡亲自探望他。皇帝问起:“卿的儿子中有谁可以担当大任?”他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中用,只有侄儿吕夷简现任颖州推官,却是个宰相之才。”后来吕夷简因此知名,并受到重用。史载吕蒙正的朋友富言想求吕蒙正推荐一下自己的儿子,吕蒙正同意了,要求见一见他的儿子。第一次见到那个孩子,吕蒙正竟大吃一惊:“此儿将来名位不亚于我,而功勋业绩更在我之上。”于是,把这个孩子留在了身边读书。这个孩子便是北宋两度入相、历大名顶顶的富弼。吕蒙正可以说是知人有道也有能的人。
国学经典旁白
语文课上演了课本剧,老师要求写一篇作文,我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写? 看了你的问题,好像不是要编写课本剧,而是要将这次表演活动的经过写下来。可以这样列出提纲:一、写表演前的准备工作和心情。二、写表演者的表演。要写好场面描写中的许多人的表演和一个重点人物的表演。观众的反应,自己看了以后的心情(如果参与表演的话写一写自己表演时的心情)三、写一写表演后的心情。大概就这样了。中间可以用上比喻句或拟人句排比句等修辞手法。采纳的话请加分。谢谢! 语文课本剧! 《惠子相梁》(课本剧)编剧:岑中小荷尖文学社 九(2)班 张霞人物:庄子、惠子、门客、家丁二人时间:公元前345年的某月某日地点:梁国丞相(惠子)府 第一幕 惠子:(欣喜的上)我听说,我的老朋友庄子到了梁国,我要好好的准备一下,为他接风。门客:(弓身跟上)大人!(拱手,鞠躬)属下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惠子: 有什么话,直说!(侧面视之)门客: 大人,请恕属下无罪,属下方才敢说。惠子:(不耐烦)有话快说,何必吞吞吐吐!门客: 大人,请问您了解庄子吗?您知道他的心思吗?惠子:(面有愠色)你这是什么意思?门客:(环顾四周,走近低声)大人,庄子此次前来,您还是小心为上......惠子 为何?门客: 他此次前来,恐怕是想.....惠子 (急切地)想如何?门客 恐怕是想取您而代之啊!惠子 (沉默)呃.....门客 (上前一步)大人,您可要三思啊。惠子 这个.......(沉思一会,狡黠地)依你之见——门客 (谄媚地)您还是不见为好。最好,派人将庄子抓起来,然后——惠子 (以手捋著胡须,点点头)这事就交给你去办吧。门客 (得意地)是!惠子 你可得跟我办仔细了,否则——(转身进去 )门客 属下明白!(对着门外)来人!家丁:(二人快速跑上,行礼)请您吩咐!门客 你们快快下去给我召集人手,随我去办差。家丁:(齐声)是!(齐下) 第二幕 惠子:(充满怒火地)你们这群饭桶!三天了,连一个人影都没抓到,我养你们何用!家丁甲:(跪伏于地)请大人恕罪!门客: 大人,我们将都城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庄子,也许他已经离开了。家丁乙:(快速跑上)报告大人,庄子来见!惠子:(惊惧)什么?(转身对门客)退下!(门客、家丁下)庄子:(笑着上)哈哈——老朋友,别来无恙吧! 惠子:( 慌乱地)你、你来做什么?庄子: 老朋友,我们多年不见。听说你在找我,所以今日专程前来拜望,难道不欢迎吗?惠子 (后退一步)你,只是为了看我? 庄子:(坦然地)不然,你以为如何?惠子 (伸手拭汗)你,你到底想干什么?庄子:(微笑)老朋友,我们不谈这个了。对了,你听说过一种叫鹓雏的鸟吗?惠子:(疑惑状)这个......请细说——庄子: (侃侃而谈)鹓雏是一种奇特的鸟儿,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惠子: (狐疑)哦?庄子: 有一天啊,一只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它一抬头,见到空中飞过的鹓雏,赶紧地护住它的食物,惊恐地向着鹓雏 大叫:“吓(he)、吓(he )——”想赶走鹓雏。 (庄子紧盯着惠子)惠子:(面上现出尴尬地神情)庄子: 这只愚蠢的猫头鹰啊,它哪知道鹓雏对它的腐鼠根本就不屑一顾呢!老朋友,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惠子:(尴尬地注视著庄子,自嘲)呵、呵......你说的故事真有趣,呵呵,有趣......庄子: (爽朗地大笑)哈哈哈,是吗?那,多谢你的夸奖了。咱们后会有期——告辞了! (大笑着转身离去)惠子:(面呈猪肝色)唉!(痛苦地挥挥衣袖,垂头丧气地跟着下) 《我应该在语文课上这样做》为题目写一篇300多字的作文。快! 这种作文啊,,,大概是老师惩罚你上课不专心吧。一般格式我跟你说说吧主要开头先把自己的语文课表现大概四五十字吧。。。然后就中间写大概两百多字,主要是那几个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啊字词啊扯一堆、、、重点是上课要认真听讲,再围绕展开一下。最后一段向老师道歉课堂上的行为再答一点冠冕堂皇的话,,,毕竟也算检讨书了啊 汤?以语文课上为题写一篇作文 猪肉汤,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爱的传递。因为每当我生病不舒服时,母亲便会亲自为我熬这个汤,至今那味道我也难以忘怀。那年,我也才10岁,也记不清是什么原因,就发了一场大高烧。虽说当时时夏天,可我的身体却感到极为寒冷。时不时的抖动着,但又不知吃了哪种食物,使我倍感温暖。我独自睡在“大棉被中却倍感寒冷”的床上,眼珠子直瞪着天花板上的几何图案,脑中时不时的模糊著。我闻到了一股清香的味道。向眼前看去,看见母亲端来一青花瓷的碗,碗中还飘起白色的烟雾,连带出一股清香的味道。我连忙爬起来,母亲小心翼翼的把青花瓷碗放在桌子上,我又把眼睛睁得大些,凑近碗旁。用手扇了扇从碗中飘出的白雾。那香味扑鼻而来。“啊,真是太香了,这是什么啊?”母亲看见我这所有的举动,不禁的笑了笑,说:“别再凑近了,再近你的脑袋就要栽进去了”听到母亲的一番取笑,原本通红的脸颊,现在更为通红。“这是猪肉汤,给你喝的,喝了可以暖身子的”。母亲说道。我拿起汤匙,勺了一口汤,慢慢的品尝起来。顿时,那香而暖的香味从口流到心头,真是温暖至极啊!更为绝妙的是,那股淡淡的清香味把腥肉都给一面盖住。喝了那口汤之后,精神可谓是提升了几倍。至今我也忘不了那第一碗猪肉汤。可谓说是精神的汤,温暖的汤,幸福的汤,爱的汤啊。现在每次生病时,母亲都会为我煮猪肉汤 以老师的口吻写一篇语文课上的风景作文 一写作目标1.立意创新;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络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写作。2.掌握开头结尾方法和技巧。力争形式创新。做到语言优美,力求创新。3.能按照写作目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4.词语15个以上,修辞3处以上,引用2处以上。二、写作形式:命题作文风景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等。3.不得出现具体地名、校名、人名。三、审题这类风景作文不是景物描写,而是生活无处不风景,自然景观是风景,社会生活中风景无处不在,现今的或历史的文化景观也是亮丽的风景。可见,风景类命题的内涵十分丰富。这就给我们的写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类作文的指导,一般以为破解提示与文题、选好材料、巧用技法就行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我在实践中觉得,风景类作文有着很多的特殊性。首先应该明确风景作文的实质是心灵的风景。无论人的风景、事的风景、文化风景、自然风景,都是人的心灵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应,也就是作文教学上通常所说的感悟和感受。不是说你所写的材料本身就是风景,你感悟出来才是风景,感悟不到就没有风景。这正像唯心哲学所讲的,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是“存在便是被感知”,你不感知认识的物件你怎么知道他的存在呢?同样,材料在你心灵中没成为风景,你怎么能把它写成风景呢?要对选材进行深刻地感受。风景作文的风景是什么?无论人的风景、事的风景、文化风景、自然风景,所说他是风景,就是那内涵的美和外在的美,就是物件材料的美丽、美好对于我们心灵的那种暖色调的作用,就好像明媚的阳光洒进了我们的心田。风景作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挖掘物件材料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靠的是感悟和感受,外在美靠的是描写。而内在美和外在美是贯通的,描写与感受是相连的。其三,为了把物件材料的两种美揭示出来,在写作中就要采取一些特殊做法。概括地说,就是要抓住分段(分块)定点和视觉感为主的描写,由此达到艺术创作的典型化。物件材料在我们的笔下典型化了,文章就写成功了。如果没有这个功力,平铺直叙地写,按照自然过程写,就会败笔。“风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春天姹紫嫣红的鲜花,冬天粉妆玉砌的世界是风景;早晨喷薄而出的红日,傍晚映红天空的晚霞是风景;山上高耸入云的树木,水中追逐嬉戏的鱼虾是风景;林中的鸟鸣、枝头的绿叶、湖中的夕阳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风景,仔细观察,认真描绘,你会写出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假如你能从这些寻常的美景中悟出深刻的哲理,抒发感人的情怀,那你就技高一筹,成为同类习作中的佼佼者了。自然界是风景,人类社会生活又何尝不是一道风景?和睦相处的邻里是风景,安逸温 写一篇周记;《语文课我应该这么做》为题 《语文课我应该这么做》语文课,我应该这样做:1、我会改掉坏习惯,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积极思考;2、每天坚持每天听写词语、摘抄优美句不懂的就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3、多看有益的课外书,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国学经典以及优秀的课外书刊杂志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仔细观察人或事物,多写观察日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4、学习上绝不能有侥幸心理,也绝不能临急抱佛脚,更不能临阵磨枪,要打有准备之仗,要一步一个脚印,我的成绩要名列前茅!5、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克服缺点,争取不断进步6、请老师和父母监督我,一旦我做不到上述几项,可以提醒我,严格要求我,耐心教育我,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父母的帮助。 语文课上,老师变为了良友,提出了一项项忠告与建议。“学习三步走:预习,预习包括写生字词、查生词意思、将课文分段等,还有朗读课文……”她详细地解释,将每个环节说得一清二楚,为我们学习的高楼垫起了坚固的基石。她没有一遍遍重复枯燥的学习目标,没有布置许许多多的作业,而是告诉我们学习讲究方法。她甚至没提到第一课的内容!啊!这好比没有反复说盖房子的高度,没有画许多图纸,而是教会我们扎钢筋、烧砖这些基本技术! 由这一节语文课,我看到了老师的另一面——透彻的眼光。是的,总有一些同学,他们学习上有困难不是“没有目标”这个原因导致的,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头。老师看待这个问题可真是玻璃杯沏茶——看到底!她把这个学习方法的掌握问题摆在的重中之重来强调。 放学了,同学们怀揣一份跨入中学大门的欣喜,一边“叽叽呱呱”地聊天,一边像欢乐的小鸟一般飞奔出教室。我面对着正午的太阳,也快乐地走出教室。 开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我印象深刻:我从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中感受到了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责任心,从老师慈祥和善的面容中体会到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从老师从容流畅的言辞中读懂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我深深理解老师对我们寄予了希望与期待。 语文课本剧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改写的时候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一、根据剧本特点编写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课本剧基础。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诗文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三方面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 *** 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 *** ,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 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懂得了剧本以上几个特点和要求,再参考学过的剧本课文,就可以试着学编课本剧了。二、将剧本改写为故事剧本与故事的共同点是,都有人物、环境,都不乏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所不同的是,故事不受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剧本改写为故事,可以放开手去写,时间、空间不必那么集中。整个故事可根据剧本中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 *** 。结局的情节结构。在故事中可以加强人物的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可将剧本舞台说明中的布景说明改为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不论将叙事诗文改编为剧本,还是将剧本改写为故事,都要注意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努力做到正确理解原作,使改编后的文学形式更充分更准确地表达原作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三、一般格式:题目:人物:时间:地点:道具:背景:幕名: 备好一节小学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主要是问题的设定要尽量简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参与,这样教学过程会很轻松。 初一语文课本剧剧本 什么意思?哪一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