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社是一个秉着谦虚、博学、传道的心态,坚持以“传承国学文化之精髓,积淀传统文化之魅力”为宗旨的社团,也是大学里一个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社团。
国学社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枯燥,社团的活动也是比较多样化的,我觉得里面汇聚了我国很多的特色,大学有机会一定要进一次国学社,国学社的成员来自学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国学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取百家之长,定期举办诵读经典、汉服文化、古典乐器等课程和老师们一起交流心得,国学社是一个有理性有思考的社团。国学社招新
国学社成立的时间可能不算很长,但是依然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国学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取百家之长,定期举办诵读经典、汉服文化、古典乐器等课程和老师们一起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同学们积累更多的知识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各级领导加强计划与指导,使活动向规范化、经常化发展,让活动取得实效与长效,使国学经典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社团参加活动
我见到的大部分国学社的人都很厉害,她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对国学的热爱,学史可以看成败、学诗可以情飞扬、学伦理可以知廉耻,真的,不经让人感慨我们国家的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国学经典社团发展思路怎么写
1、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2、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3、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4、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5、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6、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7、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8、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9、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10、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11、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2、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13、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16、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17、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8、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9、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20、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21、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22、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3、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4、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25、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26、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27、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28、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29、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30、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31、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32、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33、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34、普新道新德,及优生名仕。
35、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36、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7、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38、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成四书之后,起地位更加突出。《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大学》原文及译注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经)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 “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 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 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 ”,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 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 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 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 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 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 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 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 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 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 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